Saturday, January 23, 2010

一个新移民眼中的纽约(七) 教育(上)

说到教育,大概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多多少少会说上个一二三,而不知不觉中就觉得自己是"什么"了。其实"好为人师"是极其令人厌恶的恶习,年轻的一代特别讨厌。
我对教育是外行,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也是有不堪回首的感觉。
这里我无法对教育做什么评论。倒是希望能尽可能地介绍一点美国的教育情况。当然我的知识基本上是来源于我孩子的成长过程,尽管不全面,但直接。
在我的这个系列中我一直强调纽约,这完全不是因我生活在纽约而有任何优越感,而是因为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,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法律。我只是对纽约州(市)稍熟悉一些。

说起来,在纽约孩子开始接受比较正规教育应该是从学前班(pre-school)开始,只是不是所有的社区和小学有学前班的。多数小学有kindergarten(我们常把kindergarten翻成幼儿园),5岁开始,基本上半天,让孩子熟悉学校生活。基本上就是玩儿。小学一年级是从6岁开始,标准是只要在该年之内到达6岁,都可以上一年级了。上学时间大约为从早上八、九点到下午三、四点。
估计大家也都知道美国的小学基本上就是玩儿。其实这话说的有点过分。美国小学生也是学习的一个新移民眼中的纽约 教育(上) - Portal - Portal的博客,只是他们的学习过程比较快乐。有一次我对孩子发火后看着孩子的哭泣时,突然想到,对孩子我们最希望的是什么呢?应该是希望他们幸福吧!这幸福不是包括他们整个生命过程吗?这时的学习过程不是也在其中了吗?我知道肯定很多中国家长不会同意我的想法,认为我是在给孩子的不上进开脱。可能吧,我教育孩子不算成功。但我一直在努力让孩子快乐。我也慢慢理解了美国人的快乐。
小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数学、英文和Social Study(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,包括历史、政治和地理)。和中国教学相比比较大的区别是Project多,所以象剪刀、胶水、硬纸板、各种各样的彩笔等等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。交作业也常常是到黑板前给大家讲解的形式。另一个比较有特点的是鼓励读书,我曾和就孩子读什么书的问题老师交流过,基本上老师的态度都是没有限制并且多多益善。美国的图书市场分得很细,各个年龄段都有读物。所有的社区图书馆都有一个相当大的儿童阅览区,每天放学后都有很多孩子到图书馆借/看书。说到社区图书馆,我是觉得在我的移民生活中是最值得感谢的方面之一,它排解了太多的苦闷和寂寞。扯远了。我是特别赞同读书的。直到现在我也是鼓励女儿读书。
那么美国学校的考试呢?当然也有考试。平常会有一点小测验,期末会有个期末考试。但是小学生考试基本上不用复习,完全不紧张,考就是了。而且多数人也不在乎。当然在华人聚居的地方,华人家长抓的比较紧。补习班也很多(华人太喜欢攀比。所以华人不多的地方没有这种烦恼)。
小学虽然也有好坏之说,可没有考试才能上之说。就是说你只要住在该小所属范围你就有权利在此校读书。看见了吧,好学区是和所谓房子的好区连在一起的。那么有没有统考?有。四年级和八年级有全州的统一考试,只考数学和英文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除此之外,小学就没有统考了。
纽约的公立小学一共六年,有的地方是五年。纽约市有一个公立的特殊高中叫亨特(Hunter)高中,这是个六年制的学校。该校在五年级中有一次全市考试,考生基本上是全市各小学的“尖子”吧,因为是要经过各学校挑选的,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。所以基本上该校的学生素质不错。
有没有天才班?有。有一个有关学习的,我记不得叫什么了,要求相当严格。还有各种各样的特长班,我说的是政府办的(免费),比如芭蕾,网球等等等等。
从小学到初中(7、8年级)是比较简单的事。通常没有考试,只是到时候报个名(记得好象是有五、六个选择)。当然家长和学生事前得了解学校到底适不适合。如果你报的学校都不要你,就会给你分配一个学校。这时候可以看出成绩好还是有用的一个新移民眼中的纽约 教育(上) - Portal - Portal的博客
美国有个卡通片School Bus,这是挺有美国特色的。从kindergarten到2年级,如果从住家到学校超过半哩,就可以享受那种黄色的School Bus来接送,3到6年级,如果超过一哩,就可以享受该服务。7-12年级,超过一哩半,可以享受免费的Metro Card乘公共汽车和地铁,一天可以使三次。
初中的课程也还是比较简单,除了数学,英文,Social Study,还有外语,科学(好像是有生物,化学之类的)。当然初中的课程要比小学重,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轻松。纽约市有九所特殊高中(从前只有三所),每年八、九年级都有一次机会参加全市的统一的考试。由于九年级收的学生很少,所以如果希望进入这些特殊高中,就需要早点做些准备。考试有点象SAT甚至GRE只不过容易多了。包括:Verbal(阅读、逻辑和组句),数学。考试两个半钟头。华人集中的地方有很多为这考试准备的补习班。
之所以大家想上这些特殊学校,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校有着比较好的被好大学录取的传统,特别是那老三所:Stuyvesant High School,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,Brooklyn Technical High School。比如象Stuyvesant,每年上常春藤的总得有十几到几十。
美国是12年义务教育,就是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,上公立学校是免费的。如果选择上私立学校,学费大约一年从几千到几万。私立学校很多是和宗教有点关系。听别人说,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最大的差别是,私立学校对孩子更关心一些。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公立学校学习不好,老师一般不会在意,而私立学校就会和家长接触,看看有什么原因。而且私校对家长的要求比较多。说到公立学校的免费,免到什么程度呢?当然是没有学费,也没有杂费。书是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发,期末还。每天中午的一顿饭是$1,如果是低收入家庭,这一块钱可以免掉。到夏天的暑假,有些学校会在中午提供免费的午餐,而且完全不问家庭收入。据说是为了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足够的营养。我常常怀疑真的有那么多的人连饭都吃不饱吗?在我的记忆中,小学需要花的钱主要是在每学期开学时要买一些学习用具,通常学校会提供需要买的东西。其实每年的back to school的促销,学习用具真的很便宜。还有就是时不时得买点书。在圣诞节前买一点糖果--实际上是变相的捐献。中学后这些都没了。

最后,不能免俗地评论一下。
其实不仅仅是教育,象政治制度、经济模型等等等等都是没有完美的形态,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,都是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的产物。我们既不应该盲目崇拜也不应该一味贬低。
总体说来,美国的中小学的教育是不够成功的,特别是在科学上。其实大家都知道,数理化的学习,大量的练习是很重要的。而美国孩子们在练习的量上实在是太少了。中国家长的抱怨最多的是作业太少了一个新移民眼中的纽约 教育(上) - Portal - Portal的博客,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。如果要说些好的方面,我觉得他们始终试图努力让学生觉得学习不是那么让人讨厌的事。还有就是美国的孩子就是孩子,真正的童言无忌,不像中国孩子满口的大人话。与中国家长的观念很不同的一件事是,家长是不可以打孩子的,这是非法的,后果是你的孩子会被带走因为你被认为是不适于和孩子呆在一起的。还有12岁以下的孩子是不可以独自在家的,否则孩子也有可能被带走。当年我们都做工,只有把孩子独自放在家里,只好告诉她无论谁敲门,不要开门。就是那时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,现在也改不过来,很内疚!

Friday, January 15, 2010

转贴 - 免费入场 我爱纽约

完全是为了我将来利用这些资源。


纽约市是文化之都,博物馆、艺廊间间精采,要欣赏艺术不一定要花大钱。有些拥有杰出展览器品的博物馆,根本是免费入场。而且,许多知名的博物馆,或者采自 由乐捐制(如大都会博物馆),或者每周安排有特定免费进场时段,以鼓励民众亲近艺术。若能预先查明相关信息,提早安排,不用花大钱就可以遍赏纽约市的艺术 精品。

而纽约市一些著名的户外休闲地,也同样有类似的安排。

以下便是提供有免费或自由乐捐优惠的纽约艺文休闲机构一览。 

门票全免

「富比世艺廊」(Forbes Galleries):位于富比世杂志大楼,永久收藏展示有玩具兵、「大富翁」游戏、模型船等,并不时推出精采的艺文展览。位于第5 大道62号(交12街)。电话 (212)206-5548。

「时装技术学院博物馆」(Museum at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:内有相关时装设计演进的收藏,并不时有新的展出。第7大道与27街交口。电话(212)217-5970。

 「国家印第安人博物馆」(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):属于史密松宁博物馆的一部分,专门展示与美国印第安人传统艺术藏品。博物馆建筑本身亦值得一看。下城Bowing Green 1号。电话(212)668-6624。 

「德国文化中心」(Goethe Institute):刚至上东城搬迁至苏荷区(72 Spring St.),内有图书馆,另有艺术文化展览厅在东村,并经常与附近中心举办电影欣赏。电话(212)439-8700。

「索尼新奇科技馆」(Sony Wonder Technology):最有趣好玩的科学知识博物馆,适合各种年龄层。最新推出有高分辨率的历史频道电影欣赏、随身电子器材大拆解工作室等。麦迪逊大道与56街交口。(212)833-5414。

「布碌仑植物园」(Brooklyn Botanical Garden):冬季时,周一至周五入场免费。


自由乐捐

以下两间博物馆虽有建议门票价,但只是「建议」。如果荷包紧,可以依能力自由乐捐。
「大都会博物馆」(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),第5大道和82街交口。
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」(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),中央公园西大道和79街交口。


周二好康

「布碌仑植物园」(Brooklyn Botanical Garden):目前冬季优惠,周一至周五入场免费;3月以后,逢周二入场免费。
「史泰登岛博物馆」(Staten Island Museum):周二中午12时至下午2时,免费进场。


周三好康
「布朗士动物园」(Bronx Zoo):周三全天,自由乐捐入场。
「纽约植物园」(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):周三入园免费。如有收费特展,进场须另购票。


周四好康
「美国手工艺博物馆」(American Craft Museum):周四自由乐捐入场。
「儿童艺术博物馆」(Children's Museum of the Arts):周四下午4时至6时,自由乐捐。
「艺术设计博物馆」(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):周四晚6时至9时,自由乐捐。


周五好康
「美国民间艺术博物馆」(American Folk Art Museum):周五晚5时30分至7时30分,免费入场。
「亚洲协会博物馆」(Asian Society):周五晚6时至9时,入场免费。
「布碌仑植物园」(Brookly Botanical Garden):周五全天,耆老免费。
「布朗士美术馆」(Bronx Museum of the Arts):周五免费入场。
「国际摄影中心」(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hotography):周五晚5时至8时,入场自由,乐捐。
「摩根图书馆」(The Morgan Library):周五晚7时至9时,门票免费。
「现代美术馆」(Museum of Modern Art):周五下午4时至晚8时,免费入场。
「动像博物馆」(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):周五下午4时至8时,入馆免费。观赏电影放映要另外付费。
「纽约历史学会」(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):周五晚6时至8时,门票免费。
「惠特尼美术馆」(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):周五晚6时至9时,免费入馆。


周六好康
「布碌仑植物园」(Brooklyn Botanical Garden):周六上午10时至12时,免费入园。
「布碌仑美术馆」(Brooklyn Museum of Art):每月的第一个周六,晚间5时至11时,免费入场。
「古金汉美术馆」(Guggenheim Museum):周六晚5时45分至7时45分,门票自由乐捐。
「犹太博物馆」(The Jewish Museum):周六上午11时至下午5时45分,免费。
「纽约植物园」(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):周六上午10时至12时,入园免费。


周日好康
「佛莱克美术馆」(The Frink Collection):周日上午11时至下午1时,自由乐捐。

Tuesday, January 5, 2010

【转贴】大隐木樨地 - 子夜

一颗巨大的子弹造型,轰然地倒挂在博物馆东面墙外。瞬间反应,那绝对是视差误觉。木樨地动辄引人联想,谁能允许出现这庞大的子弹符号?

1949年,嚎啕大哭

夜里出生。想必也是嚎啕大哭脱离娘胎。即使与共和国同龄也不能免俗。

待稍懂事,便学会了不哭──父亲讨厌男人动辄掉眼泪。我一生没见他流过眼泪。

1969年,枪响月空

下乡。东北边境的偏僻山沟,没有木樨地这个概念,方圆数百平方公里原始森林不见人影。中苏珍宝岛响起第一枪,备战中竟也能摸到了枪支。好奇。半夜,与同室知青拿了一支五六步枪去山上「玩」。

心想扣扳机极简单,山上没人,不怕误伤。瞄准一棵树,手指轻轻扣动,于是,射出了生平第一颗子弹。黑夜万物寂静,枪声爆裂震击人心,空旷山谷阵阵回响,火药浓焦烟味冲鼻而来。万万没想到步枪子弹如此巨响威震,我们两人吓得面色苍白,拿著枪的手止不住颤栗发抖。

黑夜枪声为人生压下了空前恐怖回忆。枪这东西,没出息的人不能玩。从此下决心,这一生不再碰枪,而且不再听到枪声。

1989年,夜的故事

北京。晚上,与《亚洲周刊》的王业隆在莫斯科餐厅吃完饭刚回到东城,西边传来类似鞭炮炸裂的哔哔和轰轰声。那个方向是木樨地。京西宾馆在木樨地,当记者时经常住宿在那儿参加采访。但,这夜,是1989年的木樨地。

那个夜,嚎啕大哭,不止一个人、几个人……

翌日。又是夜,风雨交加,雷声滚滚。蓦地想起1925年叶圣陶写〈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〉,是五卅事件后的第二天,那雨好像要急急洗涤留在地上的历史。

随后那些年,历史诡谲地沉默。寂静无声。我却学会了时时哭泣。(父亲此前几年已去世)

年 底,同熟识记者去昌平县开会。明皇十三陵遗址便在附近。夜里无聊,有人说起此地盛传一个野陵墓顶近日隆起出现裂缝,引出历史变异的好奇,说不妨夜探野陵去 罢。六七人驱车便去。尚有月光,能依稀辨出残存的陵园基台,夜色中有幽幽黯光窜浮。鬼火?应是萤火虫,但又不像。大家心里打了冷颤,硬著头皮,黑暗中走进 如隧道般洞口,黯光还在窜浮。恐惧代替了好奇。有人壮胆,故意大声说笑却带著不可掩饰的颤音。突然,一堵高墙般挡著去路,抬头竟能望见一线天空,如井底。 终于恍悟身在墓穴尽处。伪饰勇敢的神经瞬间崩溃,有人大喊、大叫或大唱,一位吼著说,不行啦!解开裤子,哗哗地撒了一泡热尿,好像在渲泄恐惧,又好像要洗 涤造成恐惧的原罪──好奇。

狼狈而出。没人再想看皇陵的裂痕,明白即使是「野」陵也是「超稳定结构」,不应随意招惹。朋友一泡尿,似乎是对某种激情作了自行了结。

历史,如同步枪,不能随意好奇的。

也 许朋友那泡热尿参与了那年的洗涤,让随之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高楼大厦,恰到好处地少了往事的记忆,少了历史的灰尘。光亮,华丽,让世界瞠目──这个民族,不 但没有什么奇迹是不能创造的,而且更没有什么是不能忘记的。(皇陵应无恙。近二十年后,奥运开幕前夕,去年在京城见到已当了大官的朋友,请我吃饭时带了司 机,但仍然没有忘记野陵的那泡尿,许多细节他还清楚。)

2009年,从明天起……

九月底,国庆前夕。到北京参加一个会议,在宾馆办完注册,进入房间,拉开窗帘,啊,木樨地,长长地,就在眼皮下车水马龙。

是宿命?在大喜大庆的盛世中,让我身处这充满历史符号的俯瞰中?

那类似鞭炮的声已从记忆中远去,几天后庆典的坦克隆隆声,会成为一种新的记忆。长安街上,当年的隆隆声由西而东,而这次是自东向西。二十年,便如此隆隆回去了?

消受得盛世,自然是一种快感。没再见哭泣,只见灿烂笑脸,那是没有伪饰的真情。宽容最高的境界,莫过于全体同胞对自己历史的宽容了。雨过天晴,阳光灿烂,英明极致的运筹帷幄──啊,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!

又 是夜。从复兴门往西走,想俯拾遍地记忆的符号。本应最熟悉的木樨地,现在高架桥横空出世,连桥墩也星光灿烂,繁华把记忆埋葬在钢筋水泥下,一切陌生而梦幻 般。十里长街东面火树银花,这里行人稀少。慢踱步到三里河东口时,夜色中有人在街口花园中跳交谊舞。不觉有了兴趣,伫立一旁看着。

有三十 多人。昏暗中,录音机放著舞曲,成对成双翩翩起舞。奇怪的是,除了有一对边舞边说笑外,其它的都沉默不言,抬脚、移步、转身,不看对方一眼,不说一句话, 像后现代美术的荒诞作品。旁边有一辆手推轮车,车上老人鼻孔戴著一小氧气罩,好像还挂著简易输液架。老人无法张嘴说话。

有人专门蹲在角落放录音。我问,这是集体组织的吗?不,自愿的。那你这放录音…?大家摊派电费,每月也就几角钱。再问,不说多一句了。

录音突然停止。一个跳舞的小姑娘跑向那辆手推车,推著就急急走,看样子是那老人的小保姆。仅仅不到半分钟,便无影无踪。小伙子收起录音机,又五分钟,街口花园再无一人。

诡异,莫名。继续向西走去,自以为步步踏在历史符号中。前面军事博物馆隐藏在深沉夜幕中。那是木樨地的地标。我在此折返,跨过天桥到路南,往东回走。

都 是陌生新建筑,或正在作业的工地。再次过三里河东口路后,一座新建筑出现:首都博物馆,以前在国子监,前些年才新扩建于此的。西楼首先映入眼帘,长方形的 外墙,立体状地模拟砖块,平均地凹凸,像一扇扇窗洞,但极微型,密口令码排列看去反而像碉堡的枪眼。我本能地反省,这应是视觉误差的联想罢。

就在这时,我突然吓了一跳,一颗巨大的子弹造型,轰然地倒挂在博物馆东面墙外。瞬间反应,那绝对是视差误觉。木樨地动辄引人联想,谁能允许出现这庞大的子弹符号?

我凝视它,分明是子弹造型。绕过它,从东面往西看,更像子弹了。走到马路对面,从不同的方向观看,终于敢肯定,除了像子弹造型外,什么也不像。我无法骗自己。

后来知道,这是一个总高四十米椭圆形仿青铜鼎器,主体在室内,但倾钭著破墙而出,露出的部分恰是上圆下尖,与子弹头一模一样。

设计能脱离视觉效果么?后来知道,这个设计中有一方是法国人。法国人!中国巨大建筑实验场上,法国人的创意,国人不正在领教和醒悟吗?

木樨地,陌生的首都博物馆,与不远处展示枪枝坦克的军事博物馆遥相对望。钢筋水泥能把任何记忆埋葬。而,钢筋水泥也可以建造新的存储器,除非重新拆掉,否则,每一天都得面对它!

远古的青铜器,不甘寂寞地破墙而出,面对木樨地,以视觉的造型凝固著历史。青铜也是铜,也许,从鼓鸣宴酒到铜壳子弹,是一种科技的进化,于是,除非向青铜历史兴师问罪,否则,谁敢去诅咒或砸掉──它与墙内的青铜器是历史的一个整体啊!

木樨地是历史。那些法国的设计家绝对不会不知道木樨地。现在,他们在想什么?六十一甲子。整个民族六十耳顺了──小隐隐于野,大隐隐于市,「碰墙而出」在木樨地,岂止大隐,那是超隐啊!

我 本想留在木樨地直到国庆当夜,远眺东边万民欢腾火树银花满天烟火,体验大隐木樨地的感受。但三十日下午,朋友来了,说城内交通管制,出行不便,让我这个从 温哥华来的荡子,到昌平「温哥华森林」小区住两天。驱车昌平途中,说起八九年夜闯野陵以及一泡尿的故事。此朋友非彼朋友,他说那儿确实有野陵,只是现在封 了不能随意进去。听了无端有些憾意。

那晚,大家谈兴正浓。夜里十一点半,朋友的夫人无意往门外看了一下,倒吸了一口凉气,骤雨倾盆急急,地面水花阵阵,远处雷声阵阵。大家一脸狐疑。

这是最后的洗涤?不知道。但我说,雨过天晴,肯定阳光灿烂。

那一夜,睡得特别香。一方面由于多日奔波之累,一方面那木樨地的大隐,变成了昌平「温哥华」的小隐。明天是大典,却无端想起诗人海子1989年卧轨自杀前写的〈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〉:

从明天起,做一个幸福的人,

餵马,劈柴,周游世界;

从明天起,关心粮食和蔬菜,

我有一所房子,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……

有人说,那是海子的遗书。他不必再以小隐或大隐自慰,他身体力行直去了。他的明天是另一世界。

又想起八十多年前,鲁迅因北洋政府杀害学生写下〈纪念刘和珍君〉:「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,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……」

我们终于释然。解脱遗忘的内疚,以大隐自慰,良心便得安宁。我们苟且偷生,以木樨地大隐,真能隐出希望境界的。而且,那样地冠冕堂皇,那样地心安理得!

从明天起,春暖花开……

(寄自温哥华)

我的周末 1/11/2025 - 1/12/2025

星期六 LD要去Facial Treatment,我去8大道买菜,买午饭。 下午出去走了两圈。 把厨房和饭厅的地擦了,鱼缸的水换了。 衣服洗了。   星期天 上午出去走了两圈。应该是跑步的,但嗓子有点紧,还有点咳嗽,小心为上。 出去买了点东西。 下午继续收拾橱柜。 把暖气的通风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