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更多了解王安忆的话,《谈话录》(张新颖、王安忆)大概会非常有帮助。张新颖的问题也很棒!
《谈话录》
“其中有一个本质的区别,像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人,而我父亲年轻时是不要孩子的,我父亲自己是个孩子,他像长不大,他是个不要孩子的人,到老年的时候对我们也不是对孩子的喜欢,他对子女的需要是出于一种安全感。他不像我母亲,我母亲就是特别爱孩子。”
真是啊,很多人不喜欢孩子,老年时却对孩子及其依恋,其实是自己需要的安全感。
“阅读吧,是个习惯,我觉得如果你在二十岁以前没养成这个习惯,你在二十岁以后真的是很难培养起来了。”
“其实读书就是教养的培养,教养还是得从小培养起,你大了以后水都泼不进了。”
“写作生活是非常内心化的,很内在的生活,需要有一些外部的生活平衡,而婚姻是比较安全又切实的外部生活,它可以让你经受寂寞。”
“我二〇〇二年去日本的时候,拜访著名日本文化学者加藤周一,我觉得这个老先生很了不起,他跟我做了一次谈话,两三个小时的谈话,有一个观点我觉得特别好,他说古代的艺术家——在十四世纪以前,那个时候的艺术家,他说,他们做东西从来没有想过我要表现我的个人风格,他只是要做一个活计,可他的个人风格却形成了;今天的艺术家都知道我要表现我的个人风格,最后风格却没有了,没有风格。”
“他有一句话讲得很对,他说其实父母到后来吧对你已经没什么作用了,但他们是个象征,他们在的话你就会觉得好像树还有荫,他们没有了,你就是自己一个人无遮无挡在前面了。”
对这点,我的感受就特别深。父亲的去世,让我突然无靠的感觉。
“古典作家,就像托尔斯泰,俄罗斯那批,他们有个好处,他们人道主义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:我真的同情你们,你们真的是很可怜,你们真的是可以解释的,你们所有的都是可以解释的,但是我不因为你们可怜那我就同意你们苟且,你们依然不能无耻,我不能和你们同流合污,我还是要批评你们。我觉得人还是应该崇高的,不放弃崇高的概念。”
“可能我们这种人吧,还是想象力不足,也是那种现实羁绊太多吧,审美化总是做不好,包括写革命,为什么“文化大革命”写不好看?法国大革命写了这么多年,知识分子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,你看许多思想活动还是在沿着那条线在发生,他们追求的东西比我们好像要高尚,他们要自由。我们的奋斗只是要吃饭,然后就是权力。”
“你看雨果的《九三年》里面,他也写到路线斗争,但是他,怎么回事,不像我们这样。他的路线,分歧在于对人类命运的不同认识,而我们的,就好像拉帮结派。大概还不是事实本身的缘故,还是审美能量,他们大概有一个叙事的传统。”
“我们现在所谓的贵族其实是资产阶级,就是追求精致的生活,讲究物质,等等,其实所谓贵族对物质生活是非常非常随便的,对物质生活几乎是到了一种漠视的地步,她们是可脱离物质而独立精神价值的,而资产阶级的所有情调都是依附在物质上的。”
“我觉得人有的时候不该这么聪明,真是这么聪明的话会给自己造成伤害,太灵敏了,就变得脆弱。还是稍微笨一点好。”
“小说就要写不平凡的事情,我们写小说的人都是要找不平凡的事情。不平凡的事情很少,很难找到。现在的小说最后都是一个平凡的结局,使我不满足,人们都要写平凡的事情,平凡的事情有合理性,合乎现实,但反映现实不是小说的目的。”
“一个好的作家,一定是有欲望虚构的,因为这是一种能力,或者说天分,或者说理想。”
“那个时代太沉闷了,在枯寂的表面下却潜伏着活跃的内心生活。而这个时代,表面上如此之丰富,如此之先进,它很难使人不趋同它,于是,全体合流。”
“有时候不自觉的人比自觉的人有更多的内涵,自觉的人他都是知己知彼地去做,他有理性,于是理性也给他画个圈,有了范围;不自觉的人却可能会有意外发生,他们的行动漫无边际。”
“人受到苦难当然是不公平的,谁都不应该受到苦难。但是他也不能够堕落。”
“所以我们,写作的人,以写作这种其实更加社会化的方式最终将自己纳入了主流。”
《纪实与虚构》
其实是看了《谈话录》之后,发现提到了很多《纪实与虚构》的话题,就找来看了。值得看!
“回顾往事,毕竟只是一种心情的需要,于我们现实的生活无关。”
“在这世界上,旧的关系渐渐在解除,新的关系却来不及建立。死去一个相熟的人,剩下的我们就又孤单了一点。”
“由于生活紧张,责任繁重,多数人不会悉心体验迷茫的情绪,他们只是觉得心里烦闷。他们烦闷得要死却还要应付种种琐事,有一件应付不到家就会使他们感到严重失职,内心不安。他们一边忙碌一边想着:这有什么意思!他们感觉不到事情的根源其实就是严重的丧失目标。”
“我们蜷起身体,自己和自己偎依。”
“照相馆的橱窗是奇妙的景象,它提取人生最美丽的瞬间,使之长存,引动了人们希望勃动的心。”
“从某种意义来说,我们所以生存于世,祖先所以将血脉传递至我,全凭了苟且偷生。”
“城市待久了,就总是向往辽阔的边地。荒凉无际具有崇高的美感,历史也有崇高的美感。”
“苦难栽培希望,死亡养育生命,黑夜孕育晨旦。”
“生活在与生俱来的孤独之中,当我刚刚读到爱情这字眼不久,我就开始了我的漫长的、执著的、又焦灼又耐心的等待。那时候,给我印象极深的是俄国屠格涅夫的小说。在他小说中,总是有一个庄园,庄园里有着男男女女,他们无所事事,每日坐在一起谈着闲话,是爱情将他们中的这一个和那一个联系起来。随后,激动人心的带有革命性的事件便发生了,悲剧便发生了。悲剧吸引了我的心,但我只注意到引发这一切的爱情。从那时起,我心里就生出对爱情的无上崇拜,我觉得最能使人生呈现意义的,就是爱情。”
“我们的人生净是损失,损失了这样再接着损失那样。等我们吸取了教训,要去建设什么的时候,我们脚下已是一片废墟。其实,我们一生也不乏提醒我们的人,但不是亲身经历,我们什么都不信。”
“我深知这世上其实全是旅途中人,相遇全在匆匆之中,与人建立深刻关系难上加难。”
《富萍》
也是因为在《谈话录》里提到过,就找来看了。好看。但相信能看明白的人不多。
“富萍也很快活,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,陌生人中间,不是吗?其实连奶奶都是陌生的,她的心是沉闷的。好在,她向来是在不那麼親密的人中間生活,早已經習慣了沉悶的心情。”
“富萍最晓得亲戚是怎么回事了:亲戚就是一大堆麻烦。所以,富萍看到了一个十分麻烦的将来。”
“劳动使她意识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,在哪里活不下去?新年到底也给了她新希望,谁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呢?”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