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October 9, 2009

【转贴】从2049年看中国 -- 陈志武

好像经济学家不应该预测。

读了他的预测,觉得很有趣。我能不能活到2049?努力吧,但20年大概还有希望。我还真想看看他的预言有多少是有价值的。

最近在读陈志武的《金融的逻辑》。觉得很好看。他把一些复杂的经济问题讲得比较易懂。而且我也确实了解了一些经济学的理论。

经济学真的挺好玩的。


从2049年看中国

陈志武,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、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访问教授。

发表于《中国企业家》2009年10月期

我们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2049年的中国,不仅经济总规模已超过美国,而且,老百姓分享真正的“全民所有制”的好处。

今天已经是2049年,自1949年至今已经一百年,期间中国走过几个不同阶段,经历了几次危机,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。尽管如此,中国经济虽然按人均GDP算还是落后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,但今天在总体规模上跟美国不相上下,已经是世界经济二强。

回首看过去,在中国经济达到2049年的这种境界前,并不像当初预期的那么一帆风顺,原来总觉得中国就是与其他国家不同。只是现在回首往事,我们还是发现人性决定的规律,在中国也不例外。

想当年,1978至2008年的改革开放,使中国经济在长达三十年中年均增长超过10%,在那种经济奇迹的基础上,又加上在2008--2009年 世界金融危机中,因为那时的政府大刀阔斧救市,让中国经济很快从危机中走出来,于是,中国的经济成就受世人赞叹不已,这当然不奇怪。

回顾2009--2019年的历史

可问题也恰恰来源于此,因为那次危机之后,自满占据上风,人们变得过于自信,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不可能不持续,风水轮流转已经转到中国了。结 果,在金融危机之前打算进行的许多基本制度改革被无限期推迟,包括土地制度改革、国企产权改革、财政民主改革、政治权力制衡机制改革,危机之后都被推迟。 据说,当时的决策层、知识界和业界普遍认为没必要改变之前的体制,没必要改变那时已经势不可挡的“国进民退”潮流,他们觉得正是那种政府严格管制、国有企 业主导的经济体制才使中国经济不仅快速增长三十年,而且给其以极高的抵抗危机冲击的能力。

就这样,2009年之后改革动力快速退化,体制改革就是如此,不进则退,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。第一,“国富民穷”局面继续恶化。这不奇怪,因为在 2008-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,一方面政府几万亿的“铁公基”项目主要由大中型国企承接,另一方面2009年的数万亿“天量信贷”也主要流向国企,民 企中顶多只有大型民企得到一些,而数千万家中小民企得不到,更何况把这么多银行存款贷给国企后,使原来一直就有的中小企业“融资难”问题雪上加霜。结果 是,国企资源雄厚,在各行业出击,众多民企被挤出,停业关门。见到众多民企要么关门、要么经营困难,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是金融资源与国家政策的歧视所致, 而是得出“民企靠不住,只能靠国企”发展中国经济的结论。于是,从2009年到2018年,金融资源和政策继续重点偏袒国企。

国企强势,民企被挤,在2015年前,就没有哪个行业不是国企绝对垄断。政府拥有的资产产权以及其它形式财富的比重,重新回到1990年代初的水平。也就是说,从整个经济的财产性收入中,政府得到的份额重回国企产权改革以前的水平,民间家庭得到的份额出现新低。

第二个表现是,财政税收占GDP之比继续上升。在2007-2008年时,老百姓收入占GDP比重还只略低于50%,但是,到2018年,则降到不 到GDP的40%。之所以财政税收的扩张能够实现,是因为民主宪政改革一直没有足够的压力,因此,制约税率和税种过度膨胀的机制没机会形成。当然,税收增 长的一个原因是2005年后收税的效率提高很多,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基于需要。2008-2009金融危机期间开始的那么多“铁公基”项目,迫使各级政府继 续往里面投资数年,否则就有太多烂尾工程,所以,政府需要很多钱。再者,原来地方政府可以靠“土地财政”,比如,在2007年,不少市政开支的80%左右 来自土地出让金,所以,那时候,各地政府有很多激励去“保护”房价。只是经过几轮行政操纵后,到2015年左右,房产已经是天价。在那时候中国城镇化比率 已接近60%,还没进城镇的因房价太高,进不了城,而城里以房子投资的人也无法再多买了。更何况城镇里能够被政府卖的地已所剩无几。就这样,房价到顶, “土地财政”的路就越来越窄,为了支持开支需要,各地政府只好放弃“预算外收入”,转向更多依赖正式的征税。

第三,国内民间消费需求继续下降,到2018年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0%左右。一方面,由于上述“国富民穷”的趋势越来越强,2009年后,虽然 许多经济学家和官员都强调扩大民间消费的重要性,但是,在民间掌握的资产财富和收入比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,这当然只是愿望而已。另一方面,民营企业在 1978年时几乎没几个,到2008年时有六千多万家,而到2018年只剩五千多万家。这种因金融资源和政策歧视造成的国企挤出民企的结局,对社会就业打 击严重,2008年前的中国经历是:对国企的投资是对民企的四倍,但国企并不增加就业机会,而民企每年增加就业五百万以上。可是,这些数据并没能改变中国 资源配置偏袒国企的基本格局,反而在2008-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得到强化。因此,从那以后,就业需求大于就业供给的局面继续恶化,使劳动力成本即 老百姓收入继续下降,这也造成了2018年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0%。

在民间消费无法增长太多的情况下,中国经济的增长就不能转型到依赖内需,而是只能继续依赖出口市场。可是,到2009年时中国在许多商品的全球市场 份额已接近顶峰,2009年后要再增加,其在各国的政治阻力越来越大,特别是那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就业的冲击之后,连美国的政客也抵挡不住来自工业工会 的压力,不得不让步于贸易保护主义。在2013年之前,中国政府想尽办法让中国的出口每年勉强增长一点,但到2015年出口已无法增长了。

于是,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开始的“再国有化”以及“铁公基”运动的后遗症,到2015年已经完全暴露出来,不仅社会失业严重,而且许多基建 项目完工后使用率低,国企亏损又开始像1970、80年代那么严重,这些都转换成银行的呆坏账。加上从那之后房价持续下跌,银行的住房贷款呆坏账日益严 重。一场银行危机在即。

不过,由于商业银行都是国有或者国家绝对控股的,所以,银行的问题就是政府的问题,也就是说,只要政府财政没有问题,财政部就能为银行买单,银行破产危机就不可能发生。

只是如上面介绍的,到2015年,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越来越吃紧。虽然“土地财政”还是有一些、各种税率已经很高,但是国企亏损越来越大,政府需要往其中补贴的金额越来越多,银行的呆坏账也在膨胀,这就逼着政府加税,并通过向银行发国债补充财政,以期度过挑战。

到2018年,严格意义的金融危机还没发生,只是在国有经济的安排下,潜在的金融危机已经被转变成财政危机。在继续加税可能使社会不满加重、同时政 府负债已经很多的情况下,还是选择多印钞票,以通货膨胀将财政危机转移给社会老百姓。结果,还是引发强烈的社会不满,出现动荡。

危机之后改革三十年

往事并非总是不堪回首。1978至2008年长达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,来的太容易,以至于即使人们没有把其背后的逻辑弄清楚,也不妨碍中国经 济增长那么多年。特别是经过2008-2009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表现,让许多人更是不能认识到: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恰恰是因为离原来的管制经济越 远、离国有企业垄断越远、靠经济自由越近、靠民营经济越近所致,而不是因为国有经济比重很高所致。

在当时自信与自满占上风的情况下,太多人的确难以理性地理解当初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,难以选择进行基础性体制改革。所以,在2009年后,反而选择强化“国进民退”。

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,2018年后的短暂危机和动荡不完全只是一件坏事,因为人也好,社会也好,太成功之后,特别是太长时间成功之后,会变得过于自信,然后就朝着非理性的路走得难以自我回头。俗话说,“不见棺材不掉泪”,看来只有危机才能逼着社会纠错。

2019年后社会还是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镇痛。可是,痛定思痛,这为那时的领导人倡导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创造了社会基础。这就是为什么之后开始了真正的 国有资产民有化改革、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改革、征税权制约机制改革、财政民主化改革,等等,这些是邓小平时期也考虑过但之前时机不成熟的改革,终于在过去的 三十年发生了。

1978-2008年是“经济”改革开放时期,2019-2049年也是三十年改革开放,只是侧重点在体制上。两个阶段加在一起,才完成中国“渐进 式”改革路径的全程。回过头看,当年人们说东欧的“休克疗法”改革方式如何如何的不合适,而中国的“渐进式”是多么优越。只是现在再看这个问题,差别在于 东欧在当时就完成了,他们早就不谈改革的话题了,因为改革的事对他们已经相去太远;而中国的“渐进式”到今天,到2049年才走完。人生有几个七十年呀!

不过,我们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2049年的中国,不仅经济总规模已超过美国,而且,老百姓直接拥有由原来国有资产组成的国民权益基金的股份,分享真 正的“全民所有制”的好处,而且政府对各行各业的准入管制大大减少,即使行政部门想扩张权力,也没有那么容易,会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各专业委员会的听证监 督和问责。更重要的是,各行业不再有国企垄断了,而是各家民营企业自由竞争,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,也不管其出身或教育背景如何,都能自由创业、进入充 满发展前景的行业。由于没有多少国企存在了,金融资源不再有歧视性地偏向一些企业,忽视另外的企业,所以,在发展机会上更加平等,连商业规则、行业法律法 规都更体现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的原则。

今天的中国是更加商业化、市场化了,以至于家庭的利益交换功能也淡化,那种通过家庭血缘关系来互通利益的传统安排已经越来越轻。许多人说现在社会的 人情味淡,离婚率高,生小孩的数量也少了,等等,这并不是坏事,因为在金融市场以及其它市场取代家庭、社会关系的经济交易功能之后,婚姻和家庭的基础更多 是感情,而不是利益,个人是为自己而不再是为别人活着。所以,一旦没了感情,婚姻的基础就没有了,离婚属合情合理的选择。有了金融市场解决养老病残的经济 安全安排之后,自然没必要靠多生小孩“养子防老”了,人的生命就这样从功利工具目的中得到解放。生命多可贵呀,就那么几十年,何尝不充分享受自由飞翔的人 生体念呢?市场的发达最终实现了“五四”运动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和个人解放。

(本文是作者应《中国企业家》邀请以2049年的时间点虚拟写作,文中2009年后的具体经济数据均为虚构)

Thursday, October 8, 2009

一个新移民眼中的纽约(六) 住 (中)

最近看到了一个有关美国房价的调查统计。
此项统计调查的是面积2200平方尺、四卧、两个半卫生间并有车库的住宅。
该调查发现,与全美国其它300多具有同样标准的市场相比,密西根的Grayling是全美民众最有能力购买住宅的市场,当地符合上述标准的平均房价仅11万2000元。而加州圣地牙哥的La Jolla社区,当地同类房屋的平均价格高达210万元以上。

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一年多了,根据The S&P/Case-Shiller公布的房价指数,美国房价还在雪崩之中。去年第四季度破纪录地跌了18.2%之后,上个季度又跌了接近20%,再次刷新历史纪录。而且全美所有地区一起下跌,无一倖免。房价跌三年 泡沫未灭。
房价已跌到如此地步,房子应该很便宜,是不是都能买得起了?虽然美国房市,目前回到了2002年的价位,但数据显示房价依然还在高位,其中有力的数据是联邦经济统计局发布整体房屋贷款的总值和GDP之比,占了美国GDP的73%,离1986年时的40%的合理点相差甚远,这说明房地产泡沫还未破灭,还有30%到40%的下跌空间。
这两年,已有2000多万美国人失去了自己的房子,潜在的购房者由于实际收入下降,又担心失业,根本不敢随便购买房屋,而随着美国在未来几年很难恢复增长,失业率也就不可能下降。

上面这些数据是想引出一个题目:买房好还是租房好?
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,就是说还是应该以实际情况来考量。
比如说,纽约曼哈顿是全球最富有、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;可是在曼哈顿拥有住房的只有20%上下(还有一种说法是在10%以下)。曼哈坦的房价实在是太高了,一套百万美元以上的公寓稀鬆平常。如果地点好一点,一居室的coop也应该在$50万以上。所以如果想要有最基本的生活空间(对家庭而言),没有$100万,想都不要想了。考虑到曼哈顿的地产税高达3%,如果公寓的价格100万,每年单交地产税也要三万,再加上几百元管理费,一、二百元水电费,这大概也就是为何大多曼哈顿人甚至一辈子都租房而住。宋美龄女士当年居住在中央公园边上的那套Penthouse,价值七、八千万元,每年地产税要交200多万元,就是送给你也住不起。写到这儿,想起当年在长岛打餐馆,就遇到那种有着很豪华房子,却很扣扣缩缩的主儿。说起来就是上辈遗留的房子,这辈有点儿养不起了。很久以前到Rhode Island参观豪宅,那些房子多半是后人捐给政府,原因就是根本养不起,又希望在历史上留下先辈的痕迹。

买房或租房 我们可以算算回报。以借款$80万为例。如果贷款期限是30年,利率是6%。则每个月的还款额是$4796.40。加上这30年付的$926705.51,一共付了差不多172万。再看看存成定期存款,假如年利为3%,$100万每年的利息是30000。如果花四千块钱租房(加上地税钱)(我相信4000月租的房子应该比100万的房子好),30年后,仍然有$80万,而买房者拥有了一套住房。其实这些简单的算法一样适合中国人。虽然中国现在不收地税,我敢打赌,在不久的将来,地卖的差不多的时候,一定会收。

纽约市区人口保持800万左右已经很长时间了,真可谓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」。每年不断有新移民进入,同时也有相当的人群离开。我曾见过一个统计,美国人平均差不多7年换一次住处。曼哈坦的活力就在于人口的不断流动。最近,哈佛大学一项研究结果指出,要维持一个地区的活力,租房和买房的比例在50比50时最佳。年轻人,特别是单身人士和无孩子的夫妇适合租房;只有孩子多的家庭才适合买房。住房拥有率太高的地区,其发展速度往往会下降。

所谓投资房地产,指的是投资土地。正常情况下,只有土地才会随着通胀率而升值。然而在目前中国,个人是不能拥有土地的,即使买了房子,也最多只是拥有70年的住房使用权而已。一旦失去了对土地的拥有,房子本身就只是一堆水泥、钢筋之类的建筑材料而已,就像购买汽车,钥匙一到手立刻折旧。另外,据说国内房子的设计寿命定在30年,最多50年。也就是说住满50年,房子就必须拆除。我倒是希望我听说的这些都不是真的!

其实一辈子租房又何妨?!

Monday, October 5, 2009

从新中国十一庆祝之后的网上评论想到的

1.比较赞同新中国的说法。很难说中国只有60岁的说法。
2.比较赞成阅兵。至于说展示的军威是对外还是对内的争论觉得有点无聊。
3.戒严是免不了的,起码在中国。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,今后还会有。
4.毛泽东的"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!"是句很振奋人心的话,可在毛的统治下,很难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。现在应该说中国站起来了,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吗?进一步想,什么叫"站起来了"?
5.什么是"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"?
6.什么是"解放思想"?感觉上是从"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"中解放出来?反正肯定要从"毛泽东思想"中解放出来。下一步是不是要从"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"中解放出来?
7.中国政府目前威信特别高。其实是基于满足民众生活水平在这十几年不断提高的基础上(真的也就十几年,我出国时工资不过几百元),如果这个前提不再,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?

我的周末 1/11/2025 - 1/12/2025

星期六 LD要去Facial Treatment,我去8大道买菜,买午饭。 下午出去走了两圈。 把厨房和饭厅的地擦了,鱼缸的水换了。 衣服洗了。   星期天 上午出去走了两圈。应该是跑步的,但嗓子有点紧,还有点咳嗽,小心为上。 出去买了点东西。 下午继续收拾橱柜。 把暖气的通风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