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次写了小学老师们。这是最容易的部分。无论小学中学,老师的地位至高无上 - 孩子多半还是跟着老师转的。
后面的记忆就更碎了。
备战备荒为人民。
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,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。毛泽东提出“深挖洞,广积粮,不称霸”的口号。后两条和我们没什么关系,前一条,大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记忆,不说百分百,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挖过防空洞吧。
这件事本身是荒唐的,但其中的过程多半是欢快的。
分小的防空洞是在北操场,好像是从东北角那个有软梯、爬绳、秋千的架子那里开始。冬天地冻了,就用凿石头的铁钎和大锤把冻土层打开。男老师,特别是体育老师们大显身手。像张晓旭、刘亚红这样比较壮实的男同学也可以抡两下锤子。工地上基本上是欢声笑语的。
我那时最大的烦恼是家里没有铁锹。每次劳动就得到院里其他人家里去借。
对我们(以当时的年龄)来说,挖防空洞还是有点困难的,特别是壕沟挖深了以后。我印象是我们采取了接力的方式:上面的开出一小块平台,下面的人把土扔掉这平台上,上面的再往远了扔。我们有的是人啊!
壕沟挖好后就是砌墙和砌拱顶,这都是技术活,小娃娃肯定是干不了的。可砌墙需要砖啊!哪找砖去啊?发动群众吧!我是没地儿找砖去,又不敢去偷!是不是当年大炼钢铁也是这样?
于是想到了烧砖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当时分小和小经厂小学刚刚合并不久。在小经厂小学一进大门处建了一座砖窑。
烧砖需要柴(煤?)、砖坯:
再发动,我们家也没有柴禾,除非把家具劈了。到处寻摸吧。居然就有寻摸到棺材上的。我就曾经在地坛附近(如果我记忆不错的话,应该是地坛以南,护城河以北)看一拨人(实在记不起是什么人了)去挖坟,说起来不是刨人祖坟,而是要那棺材的木头。我就是一纯粹看热闹的小孩儿。没敢往棺材里头看,只是觉得用镐头撬开棺木的一瞬,特别的臭。那些人争抢的是棺木。现在想起,是不是里头有陪葬品?
砖坯需要黄土,于是大家把目光对准了城墙。于是北京的城墙就在很短的一段时间,大部分消失了。 我作为北京安定门附近城墙拆除的参加者之一,至今仍有着强烈的负罪感。
安定门城墙和城楼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印象鲜明生动。
文化大革命停课期间是我在安定门城墙附近徜徉了最多的时间。我去的最多是城楼,那时瓮城应该不存在了。印象中公共汽车是从城门中进出的。 我们上城墙多半是城里靠城楼西边一点儿,有一段城墙有些坍塌。还有一处就是箭楼东的马路边上。但其实那时我们已经可以从很多地方上城墙了。在城楼里转来转去,上上下下是最开始的活动,我们曾爬到最高层(那时已没有楼梯什么的,就是找地方往上爬),箭楼也是。当时箭楼北面挨着城楼还有人家居住,我们有时就从箭窗往人家院里扔小石子儿,招一顿臭骂然后慌不迭的逃跑。那样比较刺激吧!
后来有一段迷上放风筝,就天天跑城墙上去放,一是风大,一是没电线。当然,那时我们的风筝只是“屁帘”而已。
有一段时间号称探险,在雍和宫附近的城墙上发现一洞。深。再来带上手电,走了相当一段,不知是不是到头,有一裂缝,可见阳光。
再有就是护城河边上捞小鱼。河南河北的骂架,扔石头。
孩子的生活该是这样?
回到烧砖,缺黄土就到城墙挖。家里有个小车什么的,就用小车往回拉,没有的用书包一包一包的往学校运。
有了黄土,就开始做砖坯。先把黄土用水泡,之后就摔打(这是不是像和面一样,揉的劲道了?)。在坯盒里撒上沙子,黄泥高举过头将泥巴狠狠地砸进坯盒,然后用铁丝做成的弓子刮掉多余的泥。将坯盒轻轻翻过来,将砖坯倒出,阴干。做砖坯这活是个累活,插队的经历也证实这点。我只是试着做过砖坯。据说学生摔出的砖坯质量不行。
砖坯出来了就得晾。地方不够,再加上天气,于是又发动大家,把砖坯拿回家,在炉子边上烤。有的同学烤的太厉害了,都烧红了。
在到城墙挖黄土的过程中,发现城墙有那么多的砖。于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开始了疯抢,特别是那大块的城砖。 那些大的城砖别说小孩,大人无论是扛着还是抱着也走不了多少步。那些家里有个小车什么的就神气了。我隐约记得抱着砖一点一点地往家蹭。老实讲,我对我是否做了这件事是怀疑的,因为我觉得我根本就抱不动。我曾经在马路上看到有人用绳子拖着城砖走!
当时分小和太阳宫公社有着学农的关系,校方出面向他们借马车,结果是马车可以,牲口不行。特清楚的记得一次夜里,牛广聚“驾辕”,一帮小学生“拉套”,一片欢声笑语,后边的人往下压,结果把牛老师吊在半空。乐死了。
就在这欢乐声中,安定门城楼消失了。
1969年拆的安定门,应该是秋季。那年我们12岁,就是小学五年级。
在网上查到一点安定门城楼的历史:
安定门的修筑工程和其他城门城楼、箭楼一样,也经过了几个阶段。大体情况是,洪武元年(1368年)明军攻克大都后,相继废大都北城墙安贞、健德二门缩城 5里修筑新北平府新城垣,更名安定、德胜二门。到永乐七年(1409年)曾修北城垣和城楼。最后完成城墙包砖和安定门城楼、箭楼、瓮城及闸楼工程的是正统 元年至四年(1436年至1439年)。
后面的记忆就更碎了。
备战备荒为人民。
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,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。毛泽东提出“深挖洞,广积粮,不称霸”的口号。后两条和我们没什么关系,前一条,大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记忆,不说百分百,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挖过防空洞吧。
这件事本身是荒唐的,但其中的过程多半是欢快的。
分小的防空洞是在北操场,好像是从东北角那个有软梯、爬绳、秋千的架子那里开始。冬天地冻了,就用凿石头的铁钎和大锤把冻土层打开。男老师,特别是体育老师们大显身手。像张晓旭、刘亚红这样比较壮实的男同学也可以抡两下锤子。工地上基本上是欢声笑语的。
我那时最大的烦恼是家里没有铁锹。每次劳动就得到院里其他人家里去借。
对我们(以当时的年龄)来说,挖防空洞还是有点困难的,特别是壕沟挖深了以后。我印象是我们采取了接力的方式:上面的开出一小块平台,下面的人把土扔掉这平台上,上面的再往远了扔。我们有的是人啊!
壕沟挖好后就是砌墙和砌拱顶,这都是技术活,小娃娃肯定是干不了的。可砌墙需要砖啊!哪找砖去啊?发动群众吧!我是没地儿找砖去,又不敢去偷!是不是当年大炼钢铁也是这样?
于是想到了烧砖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当时分小和小经厂小学刚刚合并不久。在小经厂小学一进大门处建了一座砖窑。
烧砖需要柴(煤?)、砖坯:
再发动,我们家也没有柴禾,除非把家具劈了。到处寻摸吧。居然就有寻摸到棺材上的。我就曾经在地坛附近(如果我记忆不错的话,应该是地坛以南,护城河以北)看一拨人(实在记不起是什么人了)去挖坟,说起来不是刨人祖坟,而是要那棺材的木头。我就是一纯粹看热闹的小孩儿。没敢往棺材里头看,只是觉得用镐头撬开棺木的一瞬,特别的臭。那些人争抢的是棺木。现在想起,是不是里头有陪葬品?
砖坯需要黄土,于是大家把目光对准了城墙。于是北京的城墙就在很短的一段时间,大部分消失了。 我作为北京安定门附近城墙拆除的参加者之一,至今仍有着强烈的负罪感。
安定门城墙和城楼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印象鲜明生动。
文化大革命停课期间是我在安定门城墙附近徜徉了最多的时间。我去的最多是城楼,那时瓮城应该不存在了。印象中公共汽车是从城门中进出的。 我们上城墙多半是城里靠城楼西边一点儿,有一段城墙有些坍塌。还有一处就是箭楼东的马路边上。但其实那时我们已经可以从很多地方上城墙了。在城楼里转来转去,上上下下是最开始的活动,我们曾爬到最高层(那时已没有楼梯什么的,就是找地方往上爬),箭楼也是。当时箭楼北面挨着城楼还有人家居住,我们有时就从箭窗往人家院里扔小石子儿,招一顿臭骂然后慌不迭的逃跑。那样比较刺激吧!
后来有一段迷上放风筝,就天天跑城墙上去放,一是风大,一是没电线。当然,那时我们的风筝只是“屁帘”而已。
有一段时间号称探险,在雍和宫附近的城墙上发现一洞。深。再来带上手电,走了相当一段,不知是不是到头,有一裂缝,可见阳光。
再有就是护城河边上捞小鱼。河南河北的骂架,扔石头。
孩子的生活该是这样?
回到烧砖,缺黄土就到城墙挖。家里有个小车什么的,就用小车往回拉,没有的用书包一包一包的往学校运。
有了黄土,就开始做砖坯。先把黄土用水泡,之后就摔打(这是不是像和面一样,揉的劲道了?)。在坯盒里撒上沙子,黄泥高举过头将泥巴狠狠地砸进坯盒,然后用铁丝做成的弓子刮掉多余的泥。将坯盒轻轻翻过来,将砖坯倒出,阴干。做砖坯这活是个累活,插队的经历也证实这点。我只是试着做过砖坯。据说学生摔出的砖坯质量不行。
砖坯出来了就得晾。地方不够,再加上天气,于是又发动大家,把砖坯拿回家,在炉子边上烤。有的同学烤的太厉害了,都烧红了。
在到城墙挖黄土的过程中,发现城墙有那么多的砖。于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开始了疯抢,特别是那大块的城砖。 那些大的城砖别说小孩,大人无论是扛着还是抱着也走不了多少步。那些家里有个小车什么的就神气了。我隐约记得抱着砖一点一点地往家蹭。老实讲,我对我是否做了这件事是怀疑的,因为我觉得我根本就抱不动。我曾经在马路上看到有人用绳子拖着城砖走!
当时分小和太阳宫公社有着学农的关系,校方出面向他们借马车,结果是马车可以,牲口不行。特清楚的记得一次夜里,牛广聚“驾辕”,一帮小学生“拉套”,一片欢声笑语,后边的人往下压,结果把牛老师吊在半空。乐死了。
就在这欢乐声中,安定门城楼消失了。
1969年拆的安定门,应该是秋季。那年我们12岁,就是小学五年级。
在网上查到一点安定门城楼的历史:
安定门的修筑工程和其他城门城楼、箭楼一样,也经过了几个阶段。大体情况是,洪武元年(1368年)明军攻克大都后,相继废大都北城墙安贞、健德二门缩城 5里修筑新北平府新城垣,更名安定、德胜二门。到永乐七年(1409年)曾修北城垣和城楼。最后完成城墙包砖和安定门城楼、箭楼、瓮城及闸楼工程的是正统 元年至四年(1436年至1439年)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