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斯特曾讲过一个美丽的故事:一天下午,乔治·桑出门去城里替肖邦买药,忽然天下起雨来。呆在家里的肖邦为乔治·桑担心,坐立不安,难以排遣,便在键盘上试着用琴声来模仿雨滴。雨滴先是淅淅沥沥,琴声舒缓中带着忧虑(担心);渐渐雨滴大起来了,琴声随之激越亢奋(着急);雨越下越大,琴声翻腾起伏,以至迷茫模糊(神经要崩溃了);雨慢慢停了,琴声也归于平静,渐渐远去(心放下了)。当乔治·桑返回时,肖邦昏倒在她的脚下……这曲子就是《雨滴前奏曲》,肖邦24首前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。
我不是太清楚这个故事的真伪,只是这确实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。
我喜欢音乐,说不清楚是不是受父亲的影响。我父亲特别不爱说话,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听音乐。他喜欢普契尼,西贝柳斯,柴克夫斯基,里姆斯基-柯萨克夫,巴赫,我感觉他喜欢俄罗斯音乐,特别喜欢比较忧郁的音乐,可他也很喜欢美国乡村音乐。
总在想,他在那个世界愉快吗?不知为什么,我总是认为他在这个世界时是不愉快的。
小时候特别喜欢翻父亲的书柜,几乎柜中所有的书我都读过。最喜欢还是一些颇具布尔乔亚风格的小说,象"罗亭"和"前夜"。
我"变"成了一个安静的、喜欢音乐的、忧郁(有人说是阴郁)的人。很长一段时间为自己的内向自卑。后来才明白,上帝把人造的如此的丰富多彩,也一定会给我们这样的人的生活空间。我这样不是挺好的吗?从此后我才越来越享受自己的世界----那是一个我不需要也不想和别人分享的世界。
一直觉得欣赏音乐应该是在一种比较孤独的环境下,比如在一个秋雨沙沙的雨夜独自开车。即便是在音乐厅的公共场合,也还是在内心独自地体会。我无法想象呼朋招友地去音乐厅。
只是我们多数时间是在有一搭无一搭地听。其实并不坏,起码不会太无聊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我的周末 4/25/2025 - 4/27/2025
星期五 LD的亲戚要来。 上午把鱼缸的水换了,把厨房和饭厅的地擦了。 午饭后不久就出发去机场接人。 无论是什么原因,现在美国大概进关都比较慢。我们居然等了3个多钟头(并没有早到)才接到他们,就是说他们在海关处排了三个多钟头的队才见到海关官员。当然停车费花了不少。 到家吃的火锅,容...
-
去潘家园配眼镜,这是早想好的。和我想象的差不多,价钱也还公道。 然后去旧货市场。有点失望。可能是平日的缘故,很冷清。而且在里面逛的时候有一点奇怪的感觉,无论卖旧货还是假货,都是以外地(或农村)的人居多。总觉得这本是一项挺有文化的事。
-
当然不是才想到的。 我不喜欢 Trump 也不喜欢 Harris。 不喜欢 Trump 是不喜欢他的 personality,他不适于代表美国。我个人认同共和党的一些理念,比如小政府,关注法制与秩、限制非法移民,但提高关税、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全球化、过分地在税收上有利富人致使贫富更...
-
看的热泪盈眶的一本书,特别是“永远的五月”,投入了很多感情,很难得。 人活在世上到底需要承受多少遗憾才算了结呢?活着,就一定会有明天有下次,有弥补的机会和方式,死了,给活着的人留下的只有遗憾 — 切肤的遗憾。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,能走到一起结婚生子,肯定有必然的理由,...
1 comment:
一首曲子之所以被称为著名,首先是因为喜欢的人多。一直以来都觉得像老柴、肖邦这样的音乐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,就是因为这群人的内心深处有很多相似的感受,每个人都觉得这种感受是不为人知的、孤独的、难以分享或不愿与人分享的。其实把它写出来就是一种分享,至少看到的人会因为有同感而觉得是在分享,这种分享不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大笑或一起高谈阔论,这种分享就像听音乐本身一样,引起心灵深处默默的共鸣,有时会因为达到“共振”而引起巨大的波澜,甚至是海啸般的,既美好也痛苦。我想这与人是否内向或外向基本无关。音乐虽然有着鲜明的民族性、时代性,但同时又是最具世界性和永恒性的。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