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寻路中国--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》,《江城》,《奇石--来自东西方的报道》 这三本书都是何伟(【美】彼得·海斯勒) 写的
前两本好看。我觉得值得看是他是从美国普通人的角度看中国,而且他很坦率,不像有些在中国的西方人巴结政府。我是特别理解他的视角。
《一百年,许多人,许多事:杨苡口述自传》 (杨苡, 余斌)
好看。我觉得不同的人看不同的回忆录的感受就不同,我喜欢像杨苡这类的,有人喜欢饶平如的,也一定也有人喜欢杨本芬的。这大概就是自身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。
《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》 伯特兰·罗素
近年来看了不少有关生死的书,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题目。
《记忆的重量:失智、衰老与死亡》 尼奇·杰勒德
《我与父辈》 阎连科
好书。值得看!
《优雅的离别:让和解与爱相伴最后的旅程》 【美】艾拉·毕奥格, 晏萍, 魏宁
“在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中,苦难是人生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。从痛苦中获得解脱不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,也存在于天堂。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,人类痛苦的目的更多是减轻别人的痛苦,而不是获得自身的启迪。佛教认为痛苦是人类要经历的一部分,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然的。它是从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中产生的——我们的财富、身体的享受、个人的成就、我们与他人的关系,最终是我们对自身的认同。只有切断这些联系,我们才能超越痛苦,并获得解放和启迪。在犹太教中,痛苦也是重要且经常出现的话题。犹太教中说,上帝在这个宇宙计划中会选择让犹太人承担某些角色和责任。所以无论是为了别人,为了整个社区,还是为了与上帝永恒的计划保持一致,人类的苦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,并且要被接受。”
《悉达多》 -- 赫尔曼·黑塞
名声很大的一部书。我觉得一般,特别对于我们这种“见过世面”的人来说。并不很推荐。
“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,如此觉醒,如此专注于当下,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,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。”
“悉达多的船客中有许多是与自己的儿女同行。每见一位有儿女相伴的行客,他都忍不住心中嫉妒;他想:那么多人都拥有这巨大的幸福——为什么我偏偏没有? 甚至那些恶人、盗贼和劫匪都有儿女相伴,连他们都可以爱自己的孩子并为他们的孩子所爱,为什么我却独独没有?”
“每个人都执著于自己的目标,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,每个人都在经受痛苦。河水之声忧伤,带着悲哀与渴望,向自己的归宿流去。”
“知识可以传授,但智慧不能。人们可以寻见智慧,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,以智慧自强,以智慧来创造奇迹,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。”
“研究这个世界,解释它或是鄙弃它,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;但我以为唯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,而不是去鄙弃它。我们不应彼此仇视,而应以爱、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,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。”
铁凝长篇四部
太长了,好几千页。花了很长时间。
《大浴女》 铁凝 2000年
《玫瑰门》 1988
《无雨之城》 1994
《笨花》 2006
《生命的反转:急重症科医生手记》 -- 李文丰医生
讲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难症状,以及医生如何像侦探一样,从疑惑不解到抽丝剥茧,综合种种原因,最终得出确诊结果与背后逻辑。对确诊过程中关键症状的发现、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处置及其如何改变了医生的医学认知,或改变了患者的人生命运,进行了细致而发人深省的描写。
挺好看的。
《匿名》 -- 王安忆
比较涩。对王安忆来说大概算是一种新的探索吧!对普通读者来说,就有点困难 - 有一点读不下去。算是作者对主客观世界的某种思索吧。
《印象派的敌人》(2017) -- 马萧
对印象派初期法兰西美术院的作用与地位做了很详细的描写。通过梳理法国19世纪的皇家沙龙、学院教育,学院画家的风格极其成功,勾勒出一份详细的法国学院艺术生态谱系,让学院艺术与印象派艺术的共生关系变得清晰。
如果对那段历史有兴趣,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。
《医学的真相:如何在不确定的信息下做出正确决策》 - (美)悉达多。穆克吉
《看戏一得:吴小如戏曲随笔》 (2012) - 吴小如
作者对京剧真是太熟了。如果对富连成的历史有兴趣的话,很值得一读。即便我这样的外行,还是看的津津有味。
《平如美裳》(2013) - 饶平如
美裳是平如的妻子。基本上是二人生活的回忆录。这种书,如果你对作者的生活有兴趣,你就觉的书有趣,否则索然。比较杨本芬和杨苡就特别明显。
《美国十讲》(2013) -- 资中筠
不错。起码多半是真话。现在多半不能说了。
今年也没什么特别推荐的书。阎连科 《我与父辈》 还算不错吧。
明年该多看点小说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